
Dr. MJ Yang
May 9, 2025
Dr. MJ Yang的新手媽媽心理健康Q&A
(原訂每月第一週,五月改為第二週)
新增活動紀錄以及延伸資源
Dr. MJ Yang會在灣區台灣媽媽寶寶支持團體的每週例行線上中文支持團體的最後十分鐘與大家見面,回答媽媽們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若有興趣請加入灣區台灣媽媽寶寶支持團體的Facebook Group報名 期待與你見面!
很高興第三次在這個空間和大家相聚!
除了每次都見到新朋友,漸漸會看到一些熟面孔,對話的過程感覺安心和溫馨。
這次遲了兩週才整理出當天的問題跟資訊,原因是上週孩子生病了,作為母親的我也決定在身心疲憊之虞,放過自己,等到一切平靜,自己的能量回來以後再來這裡與大家分享。
本次的討論重點:
(1) 有了寶寶以後和伴侶的關係不同了....
提問的媽媽說道:為什麼別人說就算有了孩子,夫妻關係還是要擺在孩子之前,可是我發現我沒有辦法?
我想要提出幾個我們可以先省視的方向
心裡面可以想出這樣的具體例子嗎?他們可以做到的要素(例如有後援)是我也有的嗎?如果想不到,是不是這個想法離我的生活狀態其實太遙遠,而是我內心渴望的投射?
來參加團體的都是六個月以下寶寶的媽媽,而產後因為賀爾蒙影響,或者象徵作為母親的“大母神”的力量在心理上的影響,會有這樣的狀態是很正常的,也是演化上我們要照顧好下一代的機制。但如果出現了伴侶之間關係惡化到影響家庭氛圍或功能,那的確是需要停下來思考跟調整的時機。
關係本來就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加上孩子的生長發展也是不斷在改變,伴侶關係以及家庭關係在有了孩子之後自然而然會一直一直在變動。能夠持續觀察,依照當時需求和伴侶討論,以及調整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想像每一個人像是一個點,兩個人的伴侶關係連成了線,可能或長或短,或緊繃或放鬆。
當兩個人的婚姻生活加入了一個寶寶,關係就變更複雜了,變成了一個多邊形。
每個端點的變化都會造成整體張力不同。
很可能為了要顧寶寶的需求而改變伴侶關係,更甚是寶寶的需求會一直改變,家庭的動力也會一直變化。
(2) 我知道我狀況不好,但是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專業協助...
知道自己的狀況如何,和自我覺察度有關。
但是要開始行動,與自己的準備度有關。
一個有名的心理學理論Transtheoretical model: Stage of change
正是在說明接受專業協助的準備度分為五個階段
precontemplation 思考前期 - 不想改變
contemplation思考期 - 開始意識到有問題,考慮要有所改變,但沒有行動
preparation準備期 - 準備要開始行動,或者有一些小的嘗試。
action行動期 - 有具體的改變或者很規律嘗試新的模式,而且看得出明顯效果
maintenance 維持期 - 至少維持行動期六個月以上,並且能夠不復發
所以你也可以用這個架構來看看,自己正在什麼位置呢?
一般來說從一個階段移動到下個階段會有幾個月的時間,所以問問題的這位團員很有可能在思考期或者是準備期,而來參加媽媽支持團體就是很好的嘗試。希望你不要放棄嘗試,並且能夠得到需要的支持,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往行動期前進。
另一方面,其實像這樣的聲音也非常重要:我還沒準備好做心理治療,可是我也想變好!
為了照顧在不同準備階段的個體,我也反思是否能夠不只把療癒放在治療會談裡。
因此今年我開始一個大眾心理教育計畫,希望能夠幫助到不同需求的人。
目前每週我會針對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寫一篇blog,主題分布在
一般心理健康(Inner Journey)
移民心理健康(Immigrant Mental Health)
職場心理健康(Workplace Stress & Resilience)
女性心理健康(Women's Mental Health)
母職(Motherhood)
創業(Entrepreneurship)
後來我收到反饋,文章好長看不完,一下子沒有辦法消化,於是我決定在發布新blog文章那週,每天在FB和IG上發與該主題相關的一句話,這樣大家可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管道。
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在我的Resources Library裡面選擇適合你的資源
https://www.innerjourneypsy.com/resources
很高興這次與大家在這個空間交會,希望我們在當媽媽的同時,也都擁有照顧自己的空間和能量。
期待六月再見!